课件导航
第一章 绪论
1.0 绪论 1.1 内燃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2 内燃机的发展简史 1.3 船用柴油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柴油机在船舶上的布置
第二章 工作原理
2.0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2.1 柴油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名词 2.2 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2.3 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 2.4 二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2.5 二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2.6 增压柴油机的特点 2.7 多缸柴油机的工作次序 2.8 内燃机的分类
第三章 内燃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3.0 内燃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3.1 动力性指标 3.2 经济性指标 3.3 重量和外形尺寸指标 3.4 排气污染指标
第四章 运动机件
4.0 运动机件 4.1 活塞组 活  塞 活 塞 销 4.2 连杆组 4.3 曲 轴
第五章 固定机构
5.0 固定机构 5.1 气缸盖 5.2 气缸套 5.3 机体与机座
第六章 配气机构
6.0 配气机构 6.1 配气机构的布置及传动   气阀式配气机构的布置   凸轮轴的传动方式 6.2 气阀式配气机构的组成及零件   气阀的传动机构 6.3 配气相位与气阀间隙
第七章 柴油机的燃油系统
7.0 柴油机的燃油系统 7.1 输油泵 7.2 滤清器 7.3 喷油泵 喷油泵的结构 喷油泵的工作原理 供油调整 7.4 出油阀 出油阀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等压式出油阀 7.5 喷油器 闭式喷油嘴的种类 泵-喷油器 P-T型喷油器 7.6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第八章 调速器
8.0 调速器 8.1 调速器的分类 8.2 典型调速器结构原理介绍 8.3 调速器的工作指标 8.4 液压调速器的工作原理 8.5 电子调速器的基本原理
第九章 内燃机增压系统
9.0 内燃机增压系统 9.1 内燃机增压的基本概念 9.2 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9.3 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9.4 涡轮机的基本原理 9.5 涡轮增压器
第十章 润滑系统
10.0 润滑系统 10.1 内燃机的润滑方法 10.2 内燃机的润滑系统 10.3 典型内柴油机的润滑系统 10.4 润滑系统的主要部件 10.5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
第十一章 冷却系统
11.0 冷却系统 11.1 冷却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11.2 冷却系统的主要部件
第十二章 起动系统
12.0 起动系统 12.1 电力起动系统 12.2 压缩空气起动系统 12.3 改善起动的措施
返回首页

第四节 排气污染指标

  在内燃机的排气中含有数量不大但非常有害的排放物。它们是: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氧化氮NOx等。这些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排入大气,污染环境而且有害于人体健康,从而造成社会公害。
  一氧化碳的生成主要受过量空气系数α影响。在浓混合气(α<1)燃烧时,由于氧气不足形成一氧化碳。在汽油机的废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可达容积的6%,在柴油机中氧气永远是过剩(α>1)的,一氧化碳的0.2~0.3%。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与燃烧的缓慢甚至停止有密切的关系。当发动机在惰转和减速时,就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生成。
  排气中氧化氮的成份主要取决于火焰的温度和火焰的前峰中是否富氧以及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如果能降低燃烧温度,减少火焰前峰的浓度以及缩短高温的持续时间,均可减少排气中氧化氮的含量。
  有害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的浓度可以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当发动机在不同的工况下工作时,有害物的浓度变化很大的,如下表所示:

发动机机型 HC(ppm) CO(%) NOx(ppm) 碳烟(g/m3)
汽  油  机 100~3500 0.2~6 400~4500 0.05
直喷式柴油机 50~1000 0.05~0.3 200~2000 0.1~0.3
分开式燃烧室
柴  油  机
50~300 0.03~0.05 200~1000 0.1~0.15
   由上表可见,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比柴油机严重。有害排放物污染空气的问题,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特别是大城市已成为严重的公害问题。
  在美国根据车辆往返循环用仪表不断地测量每一种有害排放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氧化氮)的浓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排放量,以每公里多少克(g/km)来表示。[欧洲标准]
  苏联采用欧洲循环试验法来确定一个试验内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克(g)来表示。
  我国已制定出汽车内燃机的排放标准如下表所示。
  我国现有汽车排放标准
  汽油机怠速时CO和HC排放浓度限值(GB 3842-83)

项目
类别
限值
CO
新生产车
≤5%,进口车≤4.5%
在 用 车
≤6%
HC
新生产车
≤2500ppm,进口车为1000ppm
在 用 车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排放标准(GB3844-87)

项目
类别
限值(波许单位)
烟度
新型柴油机
R4.0
进口汽车柴油机
现生产柴油机
R4.5




<<上一页